




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仙人洞遺址發現距今3.2萬年人類頭骨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趙清坡):9月27日,國家文物局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會上公布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隊員在平頂山市魯山縣仙人洞遺址發現的距今3.2萬年人類頭骨化石,這是目前河南地區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現代人化石,這對研究中國現代人起源、演化具有重大意義。
仙人洞位於伏牛山東麓與平原過渡地帶的淺山地區。2020年6月,考古人員在魯山地區開展舊石器考古調查時首次發現仙人洞,並在洞內發現有人化石、動物化石、石器等。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0—202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平頂山市文物局、魯山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對仙人洞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麵積十餘平方米,發掘工作正在進行中。
仙人洞遺址位於平頂山市魯山縣觀音寺鄉西陳莊村石門溝組,海拔576米,處於陡峭崖壁上,分大小兩個洞,分別定名為仙人洞I、仙人洞II,仙人洞I長9米,寬3米,高3.9米,洞內麵積約30平方米,地層堆積厚約2.58米,共分8層;仙人洞II長約20米,寬2米--5.2米,最高約8米。
仙人洞I堆積豐富,共分8層,遺物多出自第1、2、5文化層。出土數十件人類牙齒、頭骨斷塊及大量動物化石、石製品,目前可鑒定動物化石標本287件,包括16科22種:普氏原羚、普通馬、山羊羊、棕熊、梅花鹿、馬鹿、豪豬、野豬、狼、獐、麝、獼猴及齧齒類小型哺乳動物等,距今約3萬—4萬年。此外,洞內還發現石製品14件,包括石片、刮削器和斷塊,屬中國北方傳統石片工業範疇。
通過鈾係測年法測定,仙人洞遺址出土的其中2件人頭骨斷塊最小年代分別為距今3.2萬、1.2萬年。經古人類學家鑒定,距今3.2萬年頭骨斷塊為人額骨,厚度在現代人變異範圍之內。這是目前河南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現代人化石。
河南魯山仙人洞是一處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洞穴遺址,該洞穴保留珍貴的原生堆積,其中至少3層出土人類遺存。該遺址的最重大發現是在上部地層出土人類頭骨化石和牙齒。遺址出土的人類化石及相關材料對於研究中國-東亞早期現代人群的演化過程和特點,分析該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的連續發展和當時人類的文化特點、適應生存方式和古環境背景,解決有關現代人起源與演化的相關爭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和信息。
相關報道:填補河南地區人類演化空白 魯山發現距今三萬年人類頭骨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河南日報((記者 陳茁 張體義 溫小娟 張建新)):3萬年前中原地區是否有早期現代人出現?答案已然揭曉。
9月27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頂山舊石器考古調查項目負責人趙清坡在會上介紹,在河南魯山縣仙人洞遺址發現距今3.2萬年人類頭骨化石,這是目前河南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現代人化石,對研究中國現代人起源、演化具有重大意義。
仙人洞位於魯山縣觀音寺鄉境內,海拔576米。去年6月,考古人員在這裏開展舊石器考古調查時首次發現仙人洞,並在洞內發現了人類化石、動物化石、石器等。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0年至2021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平頂山市文物局、魯山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對該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仙人洞遺址是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洞穴遺址,處於陡峭崖壁上,分大小兩個洞,定名為仙人洞I、仙人洞Ⅱ。仙人洞I長9米,寬3米,高3.9米,洞內麵積約30平方米,地層堆積厚約2.58米,共分8層。仙人洞Ⅱ更大一些。遺址保留了珍貴的原生堆積,其中至少3層發現人類遺存,出土數十件人類牙齒、頭骨斷塊及大量動物化石、石製品。目前可鑒定動物化石標本287件,包括16科22種。其中有普氏原羚、棕熊、馬鹿、豪豬、狼、獐、麝及齧齒類小型哺乳動物等,距今約3萬至4萬年。此外,洞內還發現石製品14件,包括石片、刮削器和斷塊,屬中國北方傳統石片工業範疇。
趙清坡說,這次考古發掘注重多學科合作,對地形地貌、土壤微形態、石器殘留物、古DNA、古蛋白質等進行了分析。尤其是通過鈾係測年法測定,出土的2件人頭骨斷塊最小年代分別為距今3.2萬年、1.2萬年。經古人類學家鑒定,距今3.2萬年頭骨斷塊為人額骨,這是目前河南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現代人化石。
舊石器考古學家高星認為,洞穴遮風避雨,是遠古人類的家園。魯山仙人洞遺址保留了原生堆積,從而保留了人類生產生活的豐富信息。這些豐富的遺存,尤其是人類化石的發現,可以幫助我們構建這個區域的文化序列和發展變化,破解這一時期人類演化的謎團。
距今3萬至5萬年,是現代人擴散及行為出現、發展的關鍵階段。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以往研究表明,中原地區此時已有繁榮的舊石器文化,從文化上證明了中國舊石器文化連續發展,但缺乏最直接的人類化石證據。仙人洞遺址的發掘,填補了中原地區這一階段人類演化的空白,意義重大。
相關報道:距今3.2萬年,魯山仙人洞發現河南最早的現代人頭骨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陳茁、張體義、溫小娟):“仙人洞,仙人洞,仙人洞裏住神仙。”這是人們時常聽到的民謠。仙人洞沒有見過神仙,但中原地區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現代人化石驚現魯山仙人洞遺址。
9月27日,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頂山舊石器考古調查項目負責人趙清坡在會上介紹,在河南魯山縣仙人洞遺址發現距今3.2萬年人類頭骨化石,這是目前河南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現代人化石,對研究中國現代人起源、演化具有重大意義。
崖壁上的遠古“豪宅”
仙人洞遺址位於平頂山市魯山縣觀音寺鄉西陳莊村石門溝組,海拔576米,處於陡峭崖壁上,分大小兩個洞,分別命名為仙人洞1號,仙人洞2號。仙人洞1號長9米,寬3米,高3.9米,洞內麵積約30平方米,地層堆積厚約2.58米,共分8層;仙人洞2號長約20米,寬2米--5.2米,最高約8米。
2020年6月,考古人員在平頂山地區開展舊石器考古調查時首次發現仙人洞,並在洞內發現有人化石、動物化石、石器等。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0—202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平頂山市文物局、魯山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對仙人洞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趙清坡說,考古人員在平頂山地區發現40多處洞穴,其中10處洞穴有人類活動痕跡。與周邊發現的40多個洞穴相比,仙人洞在當時算一個‘豪宅’了,基本上能住10個人左右。
記者通過檢索發現,古人類遺址多與洞有關,叫“仙人洞”的也不在少數。趙清坡解釋說,早期人類在洞穴安身是古人類生存智慧的體現之一,不僅避雨擋風,還可防野獸攻擊。而且洞穴附近必須有充足的食物來源和方便取用的水源。
仙人洞1號堆積豐富,共分8層,遺物多出自第1、2、5文化層。出土數十件人類牙齒、頭骨斷塊及大量動物化石、石製品,目前可鑒定動物化石標本287件,包括16科22種:普氏原羚、普通馬、山羊、棕熊、梅花鹿、馬鹿、豪豬、野豬、狼、獐、麝、獼猴及齧齒類小型哺乳動物等,距今約3萬—4萬年。此外,洞內還發現石製品14件,包括石片、刮削器和斷塊,屬中國北方傳統石片工業範疇。
土要過篩石要量
仙人洞遺址位於山區的懸崖峭壁上,考古工作進行得非常辛苦,也非常精細。
考古工作者采用文化層內劃分操作層的方式,按照5厘米一個水平層,逐層向下發掘。對出土的每一件化石和石製品進行登記、拍照,詳細記錄三維坐標及傾角和走向等;發掘出的土全部過篩,並運至山下,集中進行浮選。發掘結束後,在剖麵采集光釋光測年樣品及孢粉分析、磁化率、粒度、土壤微形態等所需的土樣,為綜合研究留取資料。
趙清坡介紹說,河南魯山仙人洞是一處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洞穴遺址,該洞穴保留珍貴的原生堆積,其中至少3層出土人類遺存。該遺址的重大發現是在上部地層出土人類頭骨化石和牙齒。
通過鈾係測年法測定,仙人洞遺址出土的其中2件人頭骨斷塊最小年代分別為距今3.2萬、1.2萬年。經古人類學家鑒定,距今3.2萬年頭骨斷塊為人額骨,這是目前河南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現代人化石。遺址出土的人類化石及相關材料對於研究中國——東亞早期現代人群的演化過程和特點,分析該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的連續發展和當時人類的文化特點、適應生存方式和古環境背景,解決有關現代人起源與演化的相關爭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和信息。
仙人洞頭骨化石填補空白
在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發現評選中,欒川孫家洞遺址、靈井許昌人遺址等舊石器時代遺址入選,這次在魯山仙人洞發現的人類頭骨化石和‘欒川人’、“許昌人”有什麽區別呢?
趙清坡分析說,欒川孫家洞遺址距今約40萬年,發現6顆古人類牙齒。這是河南省境內首次在洞穴中發現的中更新世直立人(猿人)化石,與北京人屬同一時期。孫家洞遺址中發現的中更新世猿人化石,填補了中原地區未在洞穴中發現古人類的空白。
靈井許昌人遺址已發現至少5個許昌人個體,年代為距今10.5—12.5萬年,處於現代人起源的關鍵階段。許昌人頭骨的混合性特性,尤其是鑲嵌性頭骨形態特征,反映東亞更新世人類演化特點既具有一般性的趨勢,同時還呈現一定程度的地區連續性和人群間交流。為探討東亞地區晚更新世早期人類的演化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研究材料,對中國現代人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談到魯山仙人洞遺址早期現代人頭骨化石發現的重要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介紹,距今3—5萬年是現代人擴散及行為出現、發展的關鍵階段,但這一階段發現古人類化石的遺址極少。以往研究表明,中原地區這一階段已有繁榮的舊石器文化,從文化上證明了中國舊石器文化連續發展,但缺乏最為直接的人類化石證據。魯山仙人洞遺址頭骨化石的發現,填補了中原地區這一階段人類演化的空白,對中國現代人起源、演化具有重大意義。
劉海旺說,魯山仙人洞遺址非常重要,今後將對遺址進行繼續發掘,並采取頭骨化石的形態和古DNA、古蛋白研究等多學科綜合研究,並適時啟動編製考古遺址公園規劃。
中國著名舊石器考古學家高星認為,洞穴遺址具有格外的價值,洞穴可以遮風避雨,它是遠古人類的家園,洞穴遺址中可以保留人類生產生活非常集中的完整信息。他說,仙人洞遺址難能可貴是原生堆積,保留了人類在生產生活中的豐富信息。豐富的遺存可以幫助我們構建這個區域的文化序列和發展變化。對其中發現的人類化石非常重要,期待從DNA上、穀蛋白上能夠破譯他是一種什麽樣的人。和靈井人、山頂洞人等進行比對,了解他們之間以及與現代人之間的關係。
相關報道:河南仙人洞遺址發現距今3.2萬年人類頭骨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新華社鄭州9月27日電(記者 桂娟 史林靜):3萬多年前的人類住在哪、懸崖邊的“豪宅”有多大……27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仙人洞遺址發現距今3.2萬年人類頭骨化石,對研究中國現代人起源、演化具有重大意義。
仙人洞遺址處於魯山縣觀音寺鄉境內,海拔576米。2020年6月,考古人員在魯山地區開展舊石器考古調查時發現洞內有人類化石、動物化石、石器等。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0年至202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平頂山市文物局、魯山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對仙人洞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仙人洞分大小兩個洞,其中較大的1號洞長9米,寬3米,高3.9米,洞內麵積約30平方米。”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頂山舊石器考古調查項目負責人趙清坡說,“與周邊發現的40個洞穴相比,仙人洞在古時候算一個‘豪宅’了,基本上能住10個人左右。”
目前,仙人洞遺址已發掘出人牙和頭骨斷塊。此外,還有動物碎骨1萬餘塊,目前可鑒定標本287件,種屬有普氏原羚、普通馬、羊、棕熊、鹿、野豬、狼及一些齧齒類小型哺乳動物等,距今約3至4萬年。此外,洞內還發現石製品14件,包括石片、刮削器和斷塊,屬中國北方傳統石片工業範疇。
通過鈾係測年法測定,仙人洞遺址出土的其中兩件人頭骨斷塊最小年代分別為距今3.2萬、1.2萬年。經古人類學家鑒定,距今3.2萬年頭骨斷塊為人額骨,厚度在現代人變異範圍之內。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仙人洞遺址項目負責人劉海旺介紹,距今3至5萬年是現代人擴散及行為出現、發展的關鍵階段,但這一階段發現古人類化石的遺址極少。“以往研究表明,中原地區這一階段已有繁榮的舊石器文化,從文化上證明了中國舊石器文化連續發展,但缺乏最為直接的人類化石證據。魯山仙人洞遺址頭骨化石的發現,填補了中原地區這一階段人類演化的空白,對中國現代人起源、演化研究具有重大意義。”劉海旺說。
相關報道:河南魯山仙人洞發現3萬年前現代人類頭骨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映象網(記者 李學義 通訊員 常洪濤):9月27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河南平頂山魯山仙人洞遺址等3項重要考古成果,其中,仙人洞遺址發現了目前河南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現代人類頭骨化石——距今3.2萬年。
“該遺址出土的人類化石及相關材料,對於研究中國東亞早期現代人群的演化過程和特點,分析該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的連續發展,當時人類的文化特點、適應生存方式和古環境背景,解決有關現代人起源與演化的相關爭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和信息。”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著名舊石器考古學家高星點評說。
作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頂山地區舊石器考古調查項目負責人趙清坡,作了題為《河南魯山仙人洞重要發現與初步研究》的考古匯報。
仙人洞位於魯山縣觀音寺鄉西陳莊村石門溝組的陡峭崖壁上,是一處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洞穴遺址,海拔576米。去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魯山開展舊石器考古調查時首次發現仙人洞,並在洞內發現了人化石、動物化石、石器等。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於當年9月開始考古發掘。
“目前,仙人洞遺址已發掘出人牙、頭骨斷塊和動物碎骨1萬餘件,目前可鑒定標本287件,種屬有普氏原羚和普通馬、羊、棕熊、鹿、野豬、狼及一些齧齒類小型哺乳動物等。此外,洞內還發現石製品14件,包括石片、刮削器等,屬中國北方傳統石片工業範疇。”趙清坡在匯報時說。
通過鈾係測年法測定,仙人洞出土的2件人頭骨斷塊,最小年代分別為距今3.2萬、1.2萬年。經古人類學家鑒定,距今3.2萬年頭骨斷塊為人額骨,厚度在現代人變異範圍之內,是目前河南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現代人類頭骨化石。全國出土這一階段古人類化石的遺址很少。
“以往研究表明,中原地區這一階段已有繁榮的舊石器時代文化,但缺乏最為直接的人類化石證據。魯山仙人洞遺址頭骨化石的發現,填補了中原地區這一階段人類演化的空白,對於研究中國現代人起源、演化具有重大意義。”趙清坡說。
相關報道:河南發現距今3.2萬年人類頭骨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新華社(記者:桂娟、史林靜、袁月明):3萬多年前的人類住在哪兒?懸崖邊的“豪宅”有多大?27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仙人洞遺址發現距今3.2萬年人類頭骨化石,這是目前河南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現代人化石,對研究中國現代人起源、演化具有重大意義。
仙人洞遺址處於魯山縣觀音寺鄉境內,海拔576米。2020年6月,考古人員在魯山地區開展舊石器考古調查時發現洞內有人類化石、動物化石、石器等。經國家文物局批準,2020—202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平頂山市文物局、魯山縣文物保護管理所對仙人洞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頂山舊石器考古調查項目負責人趙清坡介紹,仙人洞分大小兩個洞,其中仙人洞I長9米,寬3米,高3.9米,洞內麵積約30平方米。與周邊發現的40個洞穴相比,仙人洞可謂“豪宅”,基本上能住10個人左右。
目前,仙人洞遺址已發掘出人牙和頭骨斷塊。此外,還有動物碎骨1萬餘塊,目前可鑒定標本287件,種屬有普氏原羚、普通馬、羊、棕熊、鹿、野豬、狼及一些齧齒類小型哺乳動物等,距今約3—4萬年。此外,洞內還發現石製品14件,包括石片、刮削器和斷塊,屬中國北方傳統石片工業範疇。
通過鈾係測年法測定,仙人洞遺址出土的其中2件人頭骨斷塊最小年代分別為距今3.2萬、1.2萬年。經古人類學家鑒定,距今3.2萬年頭骨斷塊為人額骨,厚度在現代人變異範圍之內。這是目前河南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現代人化石。
相關報道:“石”破天驚!國家文物局通報舊石器時代考古新發現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央廣網北京9月28日消息(記者 丁飛):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國家文物局27日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多項舊石器時代考古發現。其中,包括四川稻城縣皮洛遺址發現距今13萬年前的精美手斧,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術產品;河南魯山仙人洞遺址發現3.2萬年前的現代人頭骨,可能是中原地區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現代人化石。
同時,還有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發現了目前中國最早的磨製骨器,並出現大象等動物化石集中埋藏現象。這些新發現對於我們了解舊石器時代、了解人類祖先的生產和生活,意味著什麽?
舊石器時代距今約300萬年到距今約1萬年,是人類在地球上經曆過的最漫長的時代,人類不斷地遷徙、流動,通過打製的方式生產石器,獵取野獸或是在自然界采集能夠食用的植物果實。到舊石器時代中期,人類開始向現代人過渡。在那段沒有文字記載的時間裏,唯有大量舊石器時代遺址能為後世了解這個時代打開一扇窗。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說:“舊石器時代距離我們非常遙遠,很多文化遺址遺跡可視性不強,但是它事關人類遠古的曆史,人類最漫長的曆史,人類99%的曆史,它事關人類的由來、現代人的起源這些重大的學術問題。假如我們拋開99%的人類曆史,我們根本不知道過去,我們也沒法定位現在,也沒法預測未來。”
上世紀4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人類學家哈拉姆·莫維斯認為,舊大陸舊石器時代,存在著東、西方兩個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文化區,他們之間的界線,大致經過印度半島北部呈西北東南走向,這一劃分被人們稱為“莫維斯線”。線的西邊,是西歐、中東和非洲地區等所謂的早期人類文化先進地區,因為那裏發現了阿舍利手斧,它被認為是史前時代第一件兩麵打製、加工精細的標準化重型工具,代表了直立人時期石器加工製作的最高技術境界。而中國在線的東邊。
此次發布的四川稻城皮洛遺址是川西高原發現的一處大型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考古發掘揭露出中更新世末期至晚更新世連續的地層堆積,從七個文化層中出土石製品6000餘件,其中出土了數量豐富、形態規整、技術成熟的手斧和薄刃斧。古人通過對石塊兩側進行敲打,形成兩麵對稱的手斧,說明當時人們的雙手已經非常靈巧,並且具備了一定的認知和思維水平。仔細看,手斧一頭粗大便於手握,一頭尖薄可用做刀,精美程度不輸西方,並且是在海拔3750米高的青藏高原上被發現。由此可見,13萬年前,人類已經可以征服高海拔的極端環境了。
高星表示,這個發現,對於“東方有阿舍利”的說法起到了一錘定音的作用。“皮洛遺址發現了手斧和薄刃斧,它的精美程度,加工工整性、對稱性,應該說完全與西方阿舍利經典時期的手斧相媲美。所以當西方的學者看到這套遺存,就不會再懷疑東方、中國沒有真正的阿舍利體係。以前雖然有若幹的發現,但是他們(西方學者)一直認為莫維斯說的那道線還是似有似無,甚至還是存在的,因為東方的阿舍利還是不典型,但這些東西可以說起到一錘定音的作用。東方確實有阿舍利,我覺得任何人都不會懷疑。”高星說。
河南魯山仙人洞遺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洞穴遺址。洞穴可以遮風避雨,是遠古人類的家園,洞穴遺址中可以保留人類生產生活非常集中的完整信息。仙人洞遺址中大量珍貴的原生堆積將幫助我們去了解,是什麽樣的人居住於此,他們在做些什麽。遺址上部地層出土人類頭骨化石殘塊和數十枚人類牙齒,對兩件人類頭骨殘塊的初步年齡測定為距今3.2萬年和距今1.2萬年,其中距今3.2萬年的骨塊來自額骨,厚度在現代人變異範圍之內,也就是說,屬於現代人的可能性比較大。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館員趙清坡介紹:“距今3萬-5萬年是早期現代人擴散及行為出現、發展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出土的古人類化石的遺址非常少,所以這批材料對於研究中國現代人起源、演化具有重大意義。魯山仙人洞遺址發現了目前河南省已知最早的早期現代人化石,填補了中原地區這一階段人類演化的空白。”
山東沂水跋山遺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中期曠野遺址,目前已揭露出8個文化層,發掘出石製品、骨牙角製品及動物化石5000餘件,包括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磨製骨器。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王幼平表示:“這三項發現是近年來中國舊石器考古的重要進展,極大地擴展我們對中國境內和東亞地區早期人類發展的曆史的認識,遠遠超乎我們原來的認識。”
相關報道:河南魯山發現距今3.2萬年人類頭骨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建新 薛迎輝):“許昌人”之後,中原地區有哪些早期現代人,又是如何演化的?這一直是河南及全國考古界關注的熱點。
9月27日上午,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發布了四川稻縣皮洛遺址、河南魯山仙人洞遺址和山東沂水跋山遺址最新情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頂山地區舊石器考古調查項目負責人趙清坡在會上宣布,考古人員在魯山縣觀音寺鄉仙人洞遺址發現距今3.2萬年人類頭骨化石。這是目前河南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現代人化石,這對研究中國現代人起源、演化具有重大意義。
2020年6月,考古人員在魯山地區開展舊石器考古調查時首次發現仙人洞,並在洞內發現有人化石、動物化石、石器等。當年9月,仙人洞遺址開始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仙人洞分大小兩個洞,其中仙人洞1長9米、寬3米、高3.9米,洞內麵積約30平方米。”趙清坡說。
除已發掘出人牙和頭骨斷塊外,發掘出土石製品14件,包括石片、刮削器和斷塊,剝片方式為錘擊法,屬中國北方傳統的石片工業範疇。此外,還出土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包括普氏原羚、馬、山羊等16科22種,呈現典型的晚更新世北方動物群麵貌,初步測年顯示其生存年代為距今約4萬—3萬年。
通過鈾係測年法測定,仙人洞出土的2件人頭骨斷塊最小年代分別為距今3.2萬、1.2萬年。經古人類學家鑒定,距今3.2萬年頭骨斷塊為人額骨,厚度在現代人變異範圍之內,也是我省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現代人化石。
與曠野遺址不同,洞穴原生遺址是人類的家園,魯山仙人洞遺址內有多個文化層位,集中保持了特定時期不同階段人群活動的證據。距今3--5萬年是現代人擴散及行為出現、發展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發現古人類化石的遺址極少。“以往研究表明,中原地區這一階段已有繁榮的舊石器文化,從文化上證明了中國舊石器文化連續發展,但缺乏最為直接的人類化石證據。魯山仙人洞遺址頭骨化石的發現,填補了中原地區這一階段人類演化的空白,對中國現代人起源、演化具有重大意義。”趙清坡說。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研究員點評到,魯山仙人洞是一處舊時代晚期或現代人早期遺址,難能可貴的是保留了完整的多文化層,特別是人骨化石發現,期待更多的DNA和古蛋白研究,也為華北本土文化延續和中國現代人演化提供了一個重要材料和信息。
新聞1+1
我省古人類知多少?
舊石器時代是人類主要使用打製石器進行生產勞動的時代,年代距今約300萬年到1.2萬年,占人類曆史的99%以上,分為早、中、晚三期,分別對應人類發展的三個階段:直立人(如元謀人、北京人)、早期智人(如許昌人、許家窯人)、晚期智人(即現代人,如北京山頂洞人、田園洞人)。
人類起源,即直立行走能力出現的時間節點,實際上是指人類與其靈長類近親黑猩猩的分異過程。而現代人起源,特指人種的起源,也就是我們直係祖先的來源。
我省境內目前發現的古人類化石有:南召猿人50萬年左右;孫家洞欒川人40萬年左右;許昌人10—12萬年;淅川人,年代與北京人相當;以上都為直立人或古老型智人,魯山仙人洞遺址發現很可能是我省目前已知最早的早期現代人。
相關報道: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重要成果 出土距今3.2萬年人類頭骨化石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中新網9月27日電(記者 應妮)國家文物局27日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聚焦舊石器時代重要考古發現和研究進展,通報了山東沂水跋山遺址、河南魯山仙人洞遺址、四川稻城皮洛遺址等3項重要考古發現成果。
四川稻城皮洛遺址:發掘出東亞最成熟手斧
四川稻城皮洛遺址是在川西高原發現的一處大型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考古發掘揭露出中更新世末期至晚更新世連續的地層堆積,從七個文化層中出土石製品6000餘件,展示了“礫石石-手斧組-石片石器”的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序列。
該遺址最重大的發現是數量豐富、形態規整、技術成熟的手斧和薄刃斧,是目前在東亞發現的最典型的阿舍利晚期階段的文化遺存,也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阿舍利技術產品。其上部地層出土的小型兩麵器也可能代表東亞稀少的新型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所謂阿舍利文化,是舊石器文化中的一個階段,距今170萬年至20萬年間,因最早發現於法國亞眠市郊的聖阿舍爾而得名。它的一個集中體現,就是左右對稱的石器和多類型組合,例如手斧、手鎬、薄刃斧、砍砸器、大型石刀等。
皮洛遺址是迄今青藏高原發現麵積最大、地層保存最完好、堆積連續、文化類型豐富多樣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也是世界上首次在高海拔地區發現典型的阿舍利技術體係,填補了該地區乃至青藏高原舊石器時代考古的一項空白,將有力推動早期人類對青藏高原的開發過程、早期人類適應高海拔環境的能力和探索東亞手斧的分布與源流、東西方人群遷徙與文化交流等重大學術問題研究。
山東沂水跋山遺址:發現中國最早磨製骨器
山東沂水跋山遺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中期曠野遺址,目前已揭露出8個文化層,發掘出石製品、骨牙角製品及動物化石5000餘件,揭露出1處人類活動麵、3處用火遺跡。
石製品類型豐富,主要以石英為原料,包括錘擊、砸擊石核,盤狀石核及各類石片,工具可見石球、石錘、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石鑽及鋸齒形器等。這些石製品具有中國北方小石片技術體係的鮮明特點。
骨牙角製品包括用動物肢骨、象牙和鹿角磨製的錐形器、鏟形器,這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磨製骨器,其中一件用象門齒製成的大型鏟形器規整、罕見。動物化石種類包括象、原始牛、赤鹿等,出現大象等動物化石集中埋藏的現象。光釋光測年數據顯示遺址中上部堆積年代為距今7萬到5萬年,下部堆積年代應該會更早,有待進一步工作確認。
跋山遺址包含多個連續的文化層位,出土豐富的古人類遺物遺跡,對於建立我國東部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序列,論證中國-東亞人類的連續演化,研究當時人類的技術特點、生產生活方式和生存環境背景,具有重大價值與意義。
河南魯山仙人洞遺址:出土人類頭骨化石殘塊及牙齒
河南魯山仙人洞是一處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洞穴遺址。共發現兩處緊鄰的洞穴,目前僅對I號洞進行了發掘。該洞穴保留珍貴的原生堆積,可清楚地劃分為8層,其中至少3層出土人類遺存。該遺址的最重大發現是在上部地層出土人類頭骨化石殘塊和數十枚人類牙齒。對兩件人類頭骨殘塊所做的初步年齡測定得出距今3.2萬年、1.2萬年的數據,其中距今3.2萬年的骨塊來自額骨,厚度在現代人變異範圍之內。對這批人類化石更詳盡的年代測定、形態分析和古DNA、古蛋白分析目前正在進行中。
發掘出土石製品14件,包括石片、刮削器和斷塊,剝片方式為錘擊法,屬中國北方傳統的石片工業範疇。還出土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包括普氏原羚、馬、山羊等16科22種,呈現典型的晚更新世北方動物群麵貌,初步測年顯示其生存年代為約距今4萬到3萬年。
該遺址出土的人類化石及相關材料對於研究中國-東亞早期現代人群的演化過程和特點,分析該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的連續發展和當時人類的文化特點、適應生存方式和古環境背景,解決有關現代人起源與演化的相關爭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和信息。
此次通報的三項重要發現涵蓋了南北方、東西部舊石器時代早中晚期考古研究內容,是“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關於人類起源、現代人起源以及舊石器時代東西方人群遷徙、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目前考古工作仍在進行中。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表示,國家文物局將持續推動、支持考古單位與科研機構、高校深化多學科、跨學科合作,力爭在舊石器考古研究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
相關報道:3項舊石器時代考古發現公布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北京青年報(記者 崔毅飛):9月27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進展工作會,通報了山東沂水跋山遺址、河南魯山仙人洞遺址、四川稻城皮洛遺址等3項重要考古成果。這些新發現是關於人類起源、舊石器時代東西方人群遷徙、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目前考古工作仍在進行中。
發現麵積最大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四川稻城皮洛遺址,是在川西高原發現的一處大型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考古發掘從七個文化層中出土石製品6000餘件。該遺址最重大的發現是數量豐富、形態規整、技術成熟的手斧和薄刃斧。
據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皮洛遺址是迄今青藏高原發現麵積最大、地層保存最完好、堆積連續、文化類型豐富多樣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填補了該地區乃至青藏高原舊石器時代考古的一項空白,將有力推動早期人類對青藏高原的開發過程、早期人類適應高海拔環境的能力和探索東亞手斧的分布與源流、東西方人群遷徙與文化交流等重大學術問題研究。
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磨製骨器出土
山東沂水跋山遺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中期曠野遺址,目前已揭露出8個文化層,發掘出石製品、骨牙角製品及動物化石5000餘件,揭露出1處人類活動麵、3處用火遺跡。石製品類型豐富,具有中國北方小石片技術體係的鮮明特點。
骨牙角製品包括用動物肢骨、象牙和鹿角磨製的錐形器、鏟形器,這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磨製骨器,其中一件用象門齒製成的大型鏟形器規整罕見。動物化石種類包括象、原始牛、赤鹿等,出現大象等動物化石集中埋藏的現象。
跋山遺址包含多個連續的文化層位,出土豐富的古人類遺物遺跡,對於建立我國東部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序列,論證中國-東亞人類的連續演化,研究當時人類的技術特點、生產生活方式和生存環境背景,具有重大價值與意義。
發現距今3.2萬年人類頭骨化石殘塊
河南魯山仙人洞遺址,是一處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洞穴遺址,共發現兩處緊鄰的洞穴,目前僅對I號洞進行了發掘。該洞穴保留珍貴的原生堆積,可清楚地劃分為8層,其中至少3層出土人類遺存。該遺址的最重大發現,是在上部地層出土人類頭骨化石殘塊和數十枚人類牙齒。對兩件人類頭骨殘塊所做的初步年齡測定,得出距今3.2萬年、1.2萬年的數據,其中距今3.2萬年的骨塊來自額骨,厚度在現代人變異範圍之內。對這批人類化石更詳盡的年代測定、形態分析和古DNA、古蛋白分析目前正在進行中。
該遺址出土的人類化石及相關材料,對於研究中國-東亞早期現代人群的演化過程和特點,分析該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的連續發展和當時人類的文化特點、適應生存方式和古環境背景,解決有關現代人起源與演化的相關爭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和信息。